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,我们从一开始,就用一种错误的、功利主义的、近乎于学生时代“背诵课文”的惯性,去粗暴地定义了“读书”这件事。
我们下意识地,把大脑当成了一个硬盘。 我们以为,读书的意义,就是将知识、观点、金句,像一个个文件一样,下载、存储、并能在需要的时候,精准地“检索”出来。 于是,“忘记”,就等同于“文件损坏”或“硬盘格式化”。 一次毫无收益的、失败的投资。
这是一个巨大的、根本性的误解。
如果允许我使用一个可能不那么通俗,但或许更接近本质的比喻:
读书,不是为了在你的精神世界里“堆积”盆栽。 读书,是为了对你整个精神世界,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“水土改造”。
我们每个人的心智,在未经开垦之前,都像一片初始的地貌。 有的人,是贫瘠的、盐碱化的荒地。 有的人,是物种单一的、沉闷的草甸。 有的人,是沟壑纵横、难以通行的崎岖山地。
展开剩余64%而阅读,就是那看似无用的、缓慢的、却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切的“生态工程”。
你读一本历史书。那些王朝的兴衰,帝国的更迭,具体的年份和人名,你很快就会忘记。这就像一场暴雨,雨水本身会蒸发,会流走。但是,它却在不经意间,冲刷出了新的河道。从此,你的思想,拥有了在时间维度上奔流、回溯、并连接起看似孤立事件的能力。你忘记了雨,但你拥有了河流。
你读一本艰深的哲学著作。那些晦涩的术语,那些复杂的逻辑推演,你可能读完就忘了一大半。这就像一次板块的挤压与地质运动。过程是痛苦的,细节是模糊的。但是,它却在你精神世界的地表之下,悄悄地、强行地,挤压出了坚固的“花岗岩基岩”。从此,你的认知结构,拥有了更强的抗压性,更能抵御那些煽动性的、简单化的、似是而非的观点侵袭。你忘记了那场地震,但你拥有了更稳固的大地。
你读一本伟大的小说。你为里面人物的命运而哭,为他们的抗争而笑。故事的细节,你迟早会模糊。这就像一阵季风,吹过你的荒原。风里,携带着远方海洋的湿气,和不知名花朵的种子。风,过去了,无影无踪。但是,第二年春天,你的荒原上,竟然毫无征兆地,开出了一片你从未见过的、色彩斑斓的花。那是你新获得的、名为“共情”与“慈悲”的能力。你忘记了风,但你拥有了春天。
我们之所以会为“遗忘”而痛苦,是因为我们始终在用“记住了多少”这种可怜的、线性的、可量化的标准,去衡量一件本该是“非线性”的、无法被量化的、神秘的转化过程。
真正的改变,是沉默的,是发生在水面之下的。 它不会体现在你的记忆力里。 它会体现在你的“反应”里。
它体现在,当你面对一个棘手的困境时,你的工具箱里,不再只有一把情绪化的锤子。 它体现在,当你与人交谈时,你的言辞之间,不自觉地流露出的、那种来自更广阔世界的、宽厚与洞见。 它体现在,当你一个人独处时,你内心深处,那份足以对抗整个世界喧嚣的、丰盈的沉默。
所以,别再为遗忘而焦虑了。 那些你读过的、并以为已经失落了的书,其实从未离开。 它们早已化为你精神世界的风,为你塑造了筋骨;化为你思想土壤下的矿藏,为你提供了不竭的给养。
它们,已经成为了你本身。
读书的意义,从来不在于让你去“记住”什么。 而在于,它让你在那些文字消失之后,成为了一个,完全不同的,更好的,也更辽阔的——
你。
发布于:江苏省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